2020届高三语文寒假(疫情时期)复习安排:每两天布置一次学习任务。

210日学习内容:

(四)第4讲 诗歌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炼字(含诗眼)、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品味炼字和炼句是热考题型。

 题型一 炼字(含诗眼)题: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1.古代诗歌炼字分类

分类

示例

传神显

旨的词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人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以动衬

静的词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以动写

静的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动态化,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以实写

虚的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以乐衬

哀的词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的“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词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与下句“何日是归年”的思乡伤感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

叠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表颜色

的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的这个过程充分表现出来,暗示时序的转换,青春不再。

拟声形

象的词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切切”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确定诗眼4个角度

内容上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如“愁”“思”“忆”

“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词性上

这类字()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词汇表达最多的思想内容的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1.(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4)

早上五盘岭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问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

解析: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一般遵循以下步骤: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 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 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  )

A.首联中的”“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万里分别修饰虏云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颈联用终日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士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D(解析:A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B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应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对诗眼的理解。根据诗的题目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可知,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字是怀。确定诗眼后,可以采用逐联分析的形式来说明诗眼是如何统领全篇的。

参考答案:怀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万里终日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

秋晚登城北门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 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念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诗人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表明铁马往事仍萦绕在诗人心中。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此句正是其渴望收复失地、报国心志的抒发。)

答:B(解析:B项,此句写鸿雁将汴京入秋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

(2)本诗以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6)

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字对诗歌逐句进行分析。如首联幅巾藜杖写人已老,卷地西风写景已衰,奠定了诗歌的基调。颔联写景,烽火”“秋雁均使人愁。颈联感叹山河兴废”“身世安危。尾联忆横槊赋诗,梦古梁州,愁情益发深沉。

参考答案: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前途未卜,愁。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味悠长。

方法总结:炼字题解答3步骤

 

附:答题句式

1.一般炼字题

×字用得最好字是本诗的诗眼)……(解释此字在文中的含义),它运用了……的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景、物、人)的形象,描绘出一幅……的画面,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

2.诗眼题

先点明诗眼是什么,再从标题开始,逐一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或者逐一分析全诗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题型二 炼句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炼句”3注意

1.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词等,它们往往对诗句表情达意起很大的作用。

2.注意诗句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3.注意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句的含意。我们在赏析某一句诗时,只有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分析,才能弄清诗句的多层意思,明了诗句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4(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B(解析:B项,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解析: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

参考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5(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11)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  )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BE(解析:B项,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此处形容人人肃静。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切。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真的是体弱多病。)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解析: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 维

褒斜不容幰①,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②,山木女郎祠③。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 ①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②官桥:官路上的桥梁。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③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  )

A.首联以强烈的呼喊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行艰难,忧思溢于言表。

B.颔联以数字的夸张手法,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明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

C.颈联实写蜀道中的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特有风物,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

D.尾联别后同明月一句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C(解析:C项,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蜀道中的特有风物。)

(2)本诗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答出尾联使用的表达技巧,接着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别后同明月想象与友人同在一轮明月下的情景,是想象抒情。君应听子规借用子规啼归的典故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是借典故(或经典意象)抒情。尾联明里没一个字,却借景物写尽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属于融情于景。

参考答案:运用想象(虚实结合)和典故抒发情感。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听子规借用子规啼归典故抒发盼望友人早归之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狭险的蜀道、道中特有的风物、九州明月,以及子规哀啼等荒凉之景抒发凄楚之情。写尽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应听子规既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写出了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

方法总结:炼句题解答2步骤

炼句重在赏句中、句中,也就是说一般从艺术特色和情感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赏析。具体分析时可从以下2步骤入手:

 

附:答题句式

这句诗运用(  )的手法(注意从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结构特点等多角度赏析),写出了(  )的景象(人物特点、物象特点等),表达(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情操”)

题型三 语言风格题: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高考近年来考查较少,从全国卷命题来看,更倾向于在选择题中考查。

赏析语言风格4注意:

1.整体感知

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2.调动积淀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因生活变迁、审美变化导致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平时要注意了解积累诗()人的语言风格,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赏析语言风格时要注意迁移运用。

3.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

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要关注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可以先回忆常见的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比对,得出结论。要关注题干的提示。题干如果已经暗示了某种语言风格,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即可。

7(2018·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问题: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

解析:首先要准确理解陈廷焯两句评论的意思。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结合对本词的理解,典故和建功立业与劝慰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

参考答案: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9)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恰恰向人啼。

[] (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鹁鸠:即斑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  )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答:C(解析: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诗人头发花白、头戴竹箨冠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解析: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参考答案: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情感轻松。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方法总结: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210日作业:要求用作业本写下并答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呈蒋、薛二友

【宋】赵师秀

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

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

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涛。

【注】①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②香醪:美酒。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通过衣、饮二事的介绍,略加勾勒,便刻画出了一个生活清贫但志趣不俗的形象。

B. “心似水”“事如毛”运用比喻手法,颈联上下句体现的不同人生境界形成鲜明对比。

C. 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无欲”两句体现了宋诗多议论说理的特点。

D. 诗歌尾联照应题目,以景结情,使全诗境界由小变大,诗歌意蕴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15. 本诗颔联“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表达十分精妙,请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