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作业2
时间:2月18日9:10—10:10时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
仿真综合练(二) 宋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定风波 重阳
苏 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 ①翠微: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卜算子 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③草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
[注] 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受伤被俘,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通“耘”。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下阕一、二句与全词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笕竹添新瓦”写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词人将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朝家”指朝廷,结尾两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自己莫属!
(2)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上阕加以赏析。(6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 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的噩耗,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被贬,墨石也因此而被冷落,“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B.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朋友苏轼已去世,但“石尚存”,可以让作者感到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深厚感情。
D.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2)请结合苏轼的生平,谈谈你对“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理解。(6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②吴文英: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度过。“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D.“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6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
陈师道②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 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B.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C.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D.第六句写游子青春年少便能重见故乡,与上句中孤臣白首才被召回形成对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9分)
宿芥塘佛祠①
贺 铸
青青②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②:大麦。③底许:几许,多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
B.“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C.“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D.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最后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题字。
(2)尾联中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6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午 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 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而去,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写出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诗人从这勃勃生机中汲取了力量,感到欣慰。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