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寒假(疫情时期)复习安排:每两天布置一次学习任务。

24日学习内容:

(二)第2讲 诗歌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题型一 事物形象(意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事物形象主要分为两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骆宾王《咏蝉》中的的形象、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的形象。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回答时,要先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1(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D。解析:D项,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2)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解析:由诗意可知,第一个出现在作书前,第二个出现在作书后。作书前,诗人把比作进军的旗鼓,把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作书后,诗人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参考答案:第一个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赠蜀府将[]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 公元829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的处境。

答:B。解析:B项,“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说法错误,不是“诗人”而应是“蜀府将”。

(3) 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6)

参考答案: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2)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2)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2)

解析:回答此题,需要先分析吴钩这一意象,再通过对这两首诗歌中这一意象的比较,分析其异同。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教材中的篇目,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而《赠蜀府将》表达的是对有赫赫战功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将领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吴钩这一意象表面上泛指利剑,其实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之后再来分析这一意象所抒发的不同情感就水到渠成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9)

秦 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大家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词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古琴曲名,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答:B解析:B项,以动衬静错,轻寒”“细雨无动静相衬。

(2) 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参考答案:特点: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2)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2)用意: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

解析:对诗歌中自然意象的理解,不仅要抓住其自然属性,还要从自然意象的社会属性出发,知人论世,找出作者写自然意象的深层目的。本词开头两句赞咏碧桃天生丽质、幽独不凡的高雅品格。乱山深处表现碧桃地处荒僻之所,显示这仙品托身非所。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说尽管它具有仙品高格,却没有人来欣赏,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联系注释,这正是词人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的写照。由此可见,其用意是以花自喻,借物抒情。

方法归纳:

鉴赏事物形象3方面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关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深入分析。

解题步骤:

 

准确分析意象作用的4个思考角度

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是一种新的考查形式,属于低频考点,这种题型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4个:

(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

(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

(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

 

题型二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另一类是诗人形象。诗人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4(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6)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问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

张 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 霁山:雨后山色。画桡:有画饰的船桨。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  )

A.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C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一个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D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答:D。解析:D项,“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

(2)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6)

参考答案:下阕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活泼可爱。

解析:先总体概括歌女的形象特征,然后结合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具体分析。词人将女性的美放置于天地之美中,使自然景色更通透,使人物的美更纯净。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郭 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 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②“零落句:《晋书·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  )

A.前六句化用典故写龙泉剑的来历,据传是良匠用昆吾所产的精矿,锻炼多年精工铸造而成。它锃亮如雪寒光凛然,连剑工自己也得意地惊叹奇绝。

B.本诗赞美古剑器形优雅质地精良:古剑像琉璃玉匣里的白莲,剑柄上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剑芒耀眼像青蛇游动,鞘上花纹如绿色龟鳞。

C.本诗通过写古剑幸运的际遇,侧面凸显其卓越风采:正逢天下太平无战争,庆幸被君子佩带以防身;不只游侠们十分珍爱,英雄豪杰亦格外钟情。

D.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歌咏龙泉宝剑抒发人生不遇的感慨,吐露愤懑不平之气,表达渴望能有所用的理想和抱负,暗含讽劝当权者惜才用才之意。

答:B。解析:B项,“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错,“错彩镂金”是一种工艺。

(2)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6)

参考答案:经受磨砺,素质优异:以出自名山、良工铸造比喻自己历经磨砺,具备优良素质。风采卓越,品格优良:以优雅的形质比喻自己风华正茂,以为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显示自己侠义的品格。遭逢不幸,怀才不遇:以宝剑遭弃、尘埋比喻自己不为所用的不幸遭遇。怀抱理想,自信坚定:以宝剑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比喻自己的坚定和自信。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概括特征,然后用诗歌中的人物的言行等作解释,注意根据宝剑的出自名山、良工铸造”“优雅的形质”“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遭弃、尘埋”“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的特点概括其经历、风采、遭遇和品格。

方法归纳:

鉴赏人物形象的4大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2018年全国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通过标题可以大体揣测出一个借酒浇愁、纵横走笔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鉴赏人物形象题答题3步骤

 

 

题型三 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即意象,在题型一中已讲解),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

这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含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7(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2)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问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参考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怀新指孕育着新的生机。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8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题目。(9)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  )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D.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答:B解析: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参考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2)用意: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描绘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用意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回答用意时,要深入思考多情的含义,由梅及人,综合全词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2)题。(9)

减字木兰花

秦 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 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 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秦观词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寓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秦观词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黄裳词上片写竞渡,飞出写群舟竞发、急划而来的实况,反映了参观者的真实感受。

D.黄裳词采取白描手法,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场景,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答:B解析:B项,字字指排列成行的雁字,而非书信的字句。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两首词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6)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意境的题目,注意结合诗中的主要意象描绘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概括情感。秦词写的是女子怀人,独倚危楼;黄词写的是龙舟竞渡。二者一愁一欢自是不同。

参考答案:秦观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黄裳词描写红旗高举、鼓声如雷、欢声如潮、龙舟破浪飞出、衔标而归的壮阔场景,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表达出积极豪迈的情怀。

方法归纳: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3

1.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则只需要提炼出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就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描述或者分析,拟写的答案要包含景物、景物特征、所用手法技巧、景物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提及表达的情感等。

2.要掌握写景的主要技巧: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

3.要掌握表现写景特色的名词术语:

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鉴赏景物形象题答题3步骤

 

24日作业:要求用作业本写下并答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15. 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