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寒假(疫情时期)复习安排:每两天布置一次学习任务。

28日学习内容:

(三)第3讲 诗歌技巧

表达技巧指的是诗歌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技巧,在前面的第一编 普及‘2知识’——读懂诗歌中已进行了详细讲解,在此不再重复,主要是从审题角度、答题规范两方面给予答题指导。

一、审题要准——明确答什么

表达技巧题题干用语一般包括题型、范围(区间)、角度、数量等方面的要求。审题,就是要审清这些要求。

()辨清4类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一部分题目是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主要纠结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一般命题上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在表现手法中了。

再者,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

应用体验:

 

1.表达方式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议论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白描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                    

(5)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描                    

(6)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7)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描写             

2.表现手法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实结合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反衬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视听结合               

(4)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兴                           

(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8)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比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典            

3.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拟人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                 

(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                         

(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9)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借代、对偶                         

(10)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借代                        

4.构思技巧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卒章显志

(2)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抑扬

()审清4个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考型。

(1)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

(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整体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等表达技巧的判断,整体型是指对整首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二、答题要稳

            ——学会怎么答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3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个步骤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治病不蕲三折肱:蕲,通,求。此句称赞黄几复不从官场世故中谋求升官发财。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颔联的修辞手法。

【满分答案】

答:对比。步骤一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和下句描写与友人久别的凄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步骤二突出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9)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 行子:出行的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塞天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

答:B。解析: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

(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6)

参考答案: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总结景色特点。颔联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用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壮美景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陆 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 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1196)陆游在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据梦中所作而补写,时年他已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  )

A.首联写诗人乘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解析:B项,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有误。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汀下钓筒偶经指偶然经过,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前来寻访。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

参考答案: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鲜明生动。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陶醉。

解析:首先要回顾诗歌中鉴赏景物的方法和角度,然后圈出诗歌颈联中的景物以及特点。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这两句所写的对象是菡萏”“蜻蜓”“是二者的颜色,可以从色彩角度赏析;是菡萏之味,这是嗅觉,蜻蜓之弱,这是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菡萏绽放散发香味,这是静态,蜻蜓在风中翻飞,这是动态,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9)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做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D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答:D。解析:D项,想象的内容错,是指翠绿的春草在暮霭中变得苍老,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的心情。

(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

参考答案: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衬托:春草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解析:回答本题,必须先理解本词的情怀,以及本词上下片截然相反的感情基调。词中年少成名的庾郎和忘归的王孙,都是词人自己的化身;短暂的春天,实喻外光里老的官场。作者把对官场或理想的追求寄寓在青春绿草和暮色衰草的变化之中,两种草,两种人的为官心态,一嫩一老自成对比、相互映衬。回答出具体手法和作用即可。

28日作业:要求用作业本写下并答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幕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4. 对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 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 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快乐的情绪,也为其后的抒情蓄势。

D. 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涌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美丽的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

15.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