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9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时间:40分钟,满分:61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层林尽染”(染: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放号:吹响号角)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薄言:是浅言,不值得说。) D.“秧根未牢莳未匝”(莳:移栽、种植。)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诲人不倦 屈指可数 针砭时弊 半途而废 B.如火如茶 大材小用 莫名其妙 积重难返 C.名落孙山 弱不禁风 山青水秀 名负其实 D.一如既往 噤若寒蝉 遗笑大方 铤而走险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是个伪君子,坏蛋,是他亲自撺掇老百姓闹事的。 B.商品售完缺货,等于怠慢顾客,张秉贵绝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的。 C.工匠们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D.通讯员向我挥了挥手,向着远方跑去。这一次诀别,我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两人彼此心里都很难受。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的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 , , 。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 , ,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①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 ②在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 ③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 ④因而也很难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 A.②④⑤③① B.②⑤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②④③①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绘画画面的有限性和绘画形象的固定性,对绘画表现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表现时间过程、表现心理活动和声音形象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B.倍受青睐的“天价”学区房可谓当今教育环境下诞生的“怪胎”,其不仅暴露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C.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D.科学家们认为,由钟扬教授带领的团队首次在海拔最高处发现的鼠曲雪兔子,这一发现对种子学研究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们认为,由方忠研究员带领的团队首次在实验中发现的外尔费米子,这一发现对拓扑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机等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诗歌阅读 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本题共2小题,8分)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②,割鸡③令得近乡关。 注:① 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②湔祓:即荐拔。③割鸡:语出《论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诗中“故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2)诗歌结尾运用了“割鸡”的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4分)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早期中国”是指秦汉以前的中国。早期中国是“一元”还是“多元”,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元”本意为人首,引申为肇始、根本。因此,讨论早期中国是“一元”抑或“多元”,实际是讨论早期中华文明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20世纪之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认识,总体上讲只有“一元”。即《史记》中“五帝本纪”所代表的认黄帝为始祖的华夏远祖谱系。随着近代疑古运动的兴起,顾颉刚提出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上世纪80年代前后,苏秉琦针对“中原中心”说提出“区系类型”说,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划分为六大文化区,认为各区之间在文化内涵、发展道路和源流方面都存在差异。1989年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他曾尝试在史前时期找寻中华民族的起源,以新石器时代有多个文化区为由,认定中华民族在源头上是“多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多个民族单位,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有多个样貌,固然都是事实,但中华文明的根本却不见得有多个。 “元”既是根本,那么最根本的就应当是能长久传承的核心思想以及文化基因。根据考古发现,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等核心观念,已形成共有的文化基因。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宇宙观,就是“天圆地方”。在长江中游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白陶祭器上面,发现压印有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被认为是已出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证据,后来这一纹饰在长江下游、黄河下游、西辽河流域甚至甘青地区均有发现。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伦理观,当指重视亲情、崇拜祖先的观念。这在史前时期的土葬习俗中有集中体现。中国大部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墓穴基本都是土坑竖穴墓,先民将祖先深埋于地下,“入土为安”,并装殓齐整,配随葬物品,这是重视亲情人伦和强调祖先崇拜的反映。 中国地理环境广大多样,因此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还具有“多支”结构或多个样貌,中华文明起源也有不同的区域子模式。同时,中国的地理环境又相对独立,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形成了带有敬天法祖、诚信仁爱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人能存诚敬之心,有家国情怀。这是中华文明跌宕起伏而仍能连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 (摘编自韩建业《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 材料二: 中华民族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东西落差显著,南北跨度达30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并发展的。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过去长期存在着多元论和一元论两种观点。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考古学的发展,我们才有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认识。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孕育了仰韶文化,因仰韶文化以彩绘陶器著名,故也被称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达长城沿线,南抵湖北西北部,东至河南东部,西达甘青接壤地区。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黄河中游的文化不同。这里曾诞生了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以光亮黑陶著名,曾被称为黑陶文化。长江中下游在新石器时代同样存在着相对的两个文化区。长江下游文化区是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达杭州湾,西至苏皖接壤地区,其文化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长江中游文化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北抵河南南部,其文化主要是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互相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而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也使中华民族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甘青地区等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印有八角星纹的器物,说明了中华民族在早期就已经存在共同的伦理观念。 B.由于文化区的不同,其出土的工艺品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仰韶文化区出土的陶器以彩绘为主,龙山文化区出土的则以黑色为主。 C.材料二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在文明初期经历了分散聚居的生活阶段,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存在着交流互鉴。 D.两则材料中的很多观点是依据考古发现得出的,由此可看出,我们如果想对中华民族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判断,需要借助考古发现。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篇对“元”字进行解释,这有助于读者理解后文提出的“一元”或“多元”论观点。 B.材料一以规范墓葬形式、统一祭器纹饰等为例,肯定了先民们在新石器时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贡献。 C.“考古学家曾在黄河上游发掘出具有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特点的文物”,这可作为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据。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并且认为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秉琦和费孝通均认为中华民族在新时器时代已存在多个文化区,这可能是他们对“一元论”提出质疑的重要原因。 B.材料二认为中华民族早期已形成多元格局,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的不同文化区的介绍来证明此观点。 C.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时,韩建业与费孝通都认为“陶器”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并强调要重视对史前陶器的研究。 D.两则材料都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了探究,中华文明的探源工作对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跋 ①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首先,它必须拥有种子;其次,它缺少不了泥土,还有,它不能没有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以及清风的抚慰。 ②《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现,是先有了泥土然后才有了种子的。 ③那片春天时会因解冻而变得泥泞、夏天时绿树成荫、秋天时堆积着缤纷落叶、冬天时白雪茫茫的土地,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少年时进山拉烧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在粗壮的大树上发现怪异的头像,父亲对我说,那是白那查山神的形象,是鄂伦春人雕刻上去的。生活在我们山镇周围的少数民族住在夜晚时可以看见星星的撮罗子里,夏天乘桦皮船在河上捕鱼,冬天穿着皮大哈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猎。他们喜欢骑马,喜欢喝酒,喜欢歌唱。在那片辽阔而又寒冷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的他们就像流淌在深山中的一股清泉,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同时又是那么的寂寞。 ④那片被世人称为“绿色宝库”的土地在没有被开发前,森林是茂密的,动物是繁多的。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开始后,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持续的开发使那片原始森林出现了苍老、退化的迹象。而受害最大的是被我们称为最后一个游猎民族、以放养驯鹿为生的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当很多人蜂拥到根河市,想见证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伟大时刻的时候,我的心中却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就在这时,我的朋友艾真寄来一份报纸,是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命运的一篇文章,写她如何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艾真在报纸上附言:迟子,写吧,只有你能写!她对我的生活和创作非常了解,这种期待和信任令我无比地温暖和感动。 ⑤去年五月,我有一周时间是在澳洲土著人聚集的达尔文市度过的。在海滨公园里,我相遇最多的是那些四肢枯细、肚子微腆、肤色黝黑的土著人。他们聚集在一起,坐在草地上饮酒歌唱。那低沉的歌声就像盘旋着的海鸥一样,在喧嚣的海涛声中若隐若现。当地人说,澳洲政府对土著人实行了多项优惠政策,他们有特殊的生活补贴,但他们进城以后,把那些钱都挥霍到酒馆和赌场中了。他们仍然时常回到山林的部落中,过着割舍不下的老日子。我在达尔文的街头,看见的土著人不是坐在骄阳下的公交车站的长椅前打盹,就是席地而坐在商业区的街道上,在画布上描画他们部落的图腾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更有甚者,他们有的倚靠在店铺的门窗前,向往来的游人伸出乞讨的手。 ⑥在悉尼火车站宽敞的候车大厅里,我遇见一对大打出手的土著夫妻。女的哭叫着疯了似的一次次地扑到男人身上,用她健硕的胳膊去打那个酒气熏天的男人。他们没有一件行李,女的空着手,男的只提着一个肮脏的塑料袋,里面盛着一团软软的豆腐渣似的东西。他不躲闪,也不反抗,任女的发泄。很快,他们周围聚集了一些白人围观者,脸上呈现的大都是遗憾的神色。警察拉开了土著女人,而那个男人已经被打得唇角出血,蜷缩在一棵柱子前哀哀地垂着头。女的哭泣着,大声抱怨着什么,匆匆而过朝她瞥上一眼的过路人的表情都是漠然的,可她却说得那么的凄切、动情。她的诉说就好像是为站台上不时传来的火车的鸣笛声融入一种和弦似的。男人站了起来,走到女人面前,递过那个塑料袋,对她说,吃一点吧。我这才明白那里面的东西是食物。女的推开他,让他走开!可男人很有耐性,又一次次地靠近她,满怀怜爱地把那个塑料袋递到她面前。 ⑦这幕情景把我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觉得一阵阵地心痛!他们大约是被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碾碎了心灵,为此而困惑和痛苦着的人!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为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⑧回国后,我去了根河市。城郊定居点那些崭新的白墙红顶的房子,多半已经空着。那一排排用砖红色铁丝网拦起的鹿圈,看不到一只驯鹿。驯鹿下山圈养的失败和老一辈人对新生活的不适应,造成了猎民一批批的回归。我追踪他们的足迹,连续两天来到猎民点,倾听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听他们歌唱——那歌声听上去是沉郁而苍凉的,如呜咽而雄浑的流水。在那无比珍贵的两天时间中,我在鄂温克营地喝着他们煮的驯鹿奶茶,看那些觅食归来的驯鹿悠闲地卧在茏着烟的林地上,心也跟着那丝丝缕缕升起的淡蓝色烟霭一样,变得迷茫起来。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如今驯鹿可食的苔藓越来越少了,所以他们即使回到山林了,但搬迁频繁。他们和驯鹿最终会往何处去呢? ⑨回到根河市,我去探望因腰伤住院的画家柳芭的母亲。我不敢对躺在病床上的虚弱的她过多地提起柳芭,只想静静地看看养育了一位优秀画家的母亲。当我快要离开的时候,她突然用手蒙住眼睛,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柳芭太爱画画了,她那天去河边,还带了一瓶水,她没想着去死啊。是啊,柳芭可能并没想到要去死,可她确实是随着水流消逝了,连同她热爱着的那些绚丽的油彩。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了在悉尼火车站所看到的土著男人一次次地把食物送到妻子面前的情景,这些少数民族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温暖,令我无比动情,以至于在朝医院外走去的时候,我的眼睛悄悄蒙上了泪水。 ⑩我觉得找到了这部长篇的种子,这是一粒沉甸甸的、饱满的种子。我从小就拥有的那片辽阔而苍茫的林地就是它的温床,我相信一定能让它发芽和成长的。到了年底,创作的激情已经闪现,我确定了书的标题—额尔古纳河右岸。 (取材于迟子建《从山峦到海洋——(额尔古纳河右岸)跋》)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说作品的诞生先需要种子后需要泥土,意在指出《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的诞生是特别的。 B.朋友艾真给作者寄报纸并附言,希望作者叙写被边缘化的鄂温克人生活,表达了对作者的期待与信任。 C.文章第七段中说“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表达了作者对鄂温克人的深切同情,令人深思。 D.文章以“作品的诞生”为线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内容充实,意蕴丰厚。 11.文章第二段“《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现,是先有了泥土然后才有了种子的。”其中“泥土”的含义有哪些?(4分)
12. 文章插叙作者在澳洲的一段生活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3. 请赏析文章结尾画线句“我觉得找到了这部长篇的种子,这是一粒沉甸甸的、饱满的种子”的内涵。(6分)
14.假设“额尔古纳河”地区准备进行旅游开发,请你为当地文旅局提两条建议。(4分)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