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3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沁园春·长沙》课堂辅导 一、基础知识学习指导 1.朗读课文,并给下面的加点线注音。 橘子( ) 百舸( ) 寥廓( ) 峥嵘( )( ) 方遒( ) 浪遏( ) 答案:jú gě liáo zhēng qiú è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橘子洲 漫江壁透 百舸争流 B.怅辽廓 携来百侣 峥嵘岁月 C.恰同学 挥斥方遒 鱼翔浅底 D.万户候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答案:C(漫江碧透 怅寥廓 万户侯) 3.解释下面加线字词的含义。 百舸——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漫江——漫:遍布。 鹰击长空——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万类:指万物。 怅寥廓——寥廓:指宇宙高远辽阔。 苍茫大地——苍茫:旷远迷茫。 主沉浮——沉浮:这里指盛衰。 携来百侣——侣:这里指同学。 峥嵘岁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恰同学少年——恰:适逢,正赶上。 书生意气——意气:意志和气概。 挥斥方遒——方遒:正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视......为粪土,表鄙视。 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到中流击水——中流:指江河水流中央。 击水:指游泳。 浪遏飞舟——遏:阻止。 4.默写填空 (1)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 , , 。 (2)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 。 (3)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 , 。 (4)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 , 。 (5)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 , , ? (6)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 。 (7)蔑视权贵的句子: 。 (8)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 , 。 (9)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 , 。 (10)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 , , ? (11)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 , 。 答案: (1)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 (3)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蔑视权贵的句子:粪土当年万户侯。 (8)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9)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0)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1)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二、诗词有关知识 1.诗歌的分类 ①诗歌分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新诗、自由诗、新格律诗等) ②古代诗歌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古体诗包括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比如乐府诗、民歌等。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所以也叫“诗余”。词,又叫“曲词”“曲子词”“长短句”等。 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词按篇幅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如梦令”“念奴娇”等。 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规定字数、句数和格律。) ④诗歌按题材分: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1。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1。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1。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讽刺诗】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批评人性的弱点6。 【爱情诗】表达恋爱中的各种情感,如热恋、失恋、相思等2。 【哲理诗】通过诗歌的形式探讨哲学问题,表达对生命、宇宙、存在等问题的思考2。 【送别诗】表达对离别亲友的不舍和祝福2。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2。 【战争诗】以战争为题材,表现战争的残酷、士兵的英勇或者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2。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2。 【悼亡诗】表达对去世亲友的哀悼和怀念
三、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注]桑梓,指家乡。 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 与课文相关的人生经历: 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 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 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独自来到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橘子洲头。在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四、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五、课文导学 1.在起句(1-3)中讲述了哪些内容? 答案: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环境。 2.调整合理的语序,并说说起句(1-3)词句的意思。 答案: 语序: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含义: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3.“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答案:不能改。“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4.拓展: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答案: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注: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5.“看”字统领哪几句? 答案:一个“看”字,总领七句。从“万山红遍”至“万类霜天竞自由”。 6.在“看”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我们展示了这幅湘江秋景图? 答案:从静态到动态,从远到近,从高空俯瞰到低处仰视。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7.上面七句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试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答:“遍、透、染、争、击、翔”等都用得很好。 —遍—写出红之广,让人联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势。 染——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枫林的红表现出来。 透——表现江水碧绿清澈。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体现雄鹰展翅高飞矫健有力。 翔——写出游鱼的从容自如。 8.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答案:起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9.“沉浮”是什么意思?“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案:沉浮:这里指盛衰。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10.总结:上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上阕通过描写了湘江绚烂多彩的秋景图,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11.上阕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思考讨论: (2)上阙写景如此美好富有生机,为什么作者笔下的景物这样有生机呢? 答案:略 13.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答案:“曾”、“忆”。 14.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 答案:“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 15.词人如何刻画“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年龄气质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6.如何理解最后三句的含义与作用? 参考:“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17.请总结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上阕主要描写了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湘江秋景图;下阕主要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18.拓展学习: (1)“自古逢秋悲寂寞”,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2)试进行“沁园春”四首诗歌的比较阅读。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 沁园春·瞬息浮生 纳兰性德
|
上一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下一篇:《百合花》教学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