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辅导 > 文章 当前位置: 课堂辅导 > 文章

古代诗歌主观题补充训练(含答案)

时间:2020-06-05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古代诗歌主观题补充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②,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①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②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小城形势危急,但一个“定”字表现了诗人在极端艰危中绝不动摇的信念。

B. “须信”“未闻”语气坚定,表达了作者哪怕牺牲生命也要守土抗敌的决心。

C. 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 全诗写得慷慨激昂而无悲伤之感,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品格。

15. 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试加以分析。

【答案】14. D

【详解】

D项,写“全诗写得慷慨激昂而无悲伤之感”错,诗歌颔联“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表达了慷慨悲壮英勇无畏的殉国精神。

故选D

15. 采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来抒发情感。“自经沟渎非吾事”化用了《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语意,表明自己志向宏远,绝不做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功;“自经沟渎”又与下句的“臣死封疆”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慷慨悲壮英勇无畏的殉国精神。

【解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酒忆贺监①二首(其二)

李白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①贺监:贺知章。贺知章曾官至秘书外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通过“归”“迎”二字精妙地概括贺知章回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

B. 颔联写皇上赐镜湖一角给贺知章,主要是为了表现贺知章蒙受皇恩,荣耀无比。

C. 尾联融情于景,如幻似梦般的往事,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时移世易的感慨。

D. 本诗不事雕琢,平平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感却真挚饱满,令人动容。

15. 请从艺术手法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答案】14. C  

【解析】

C项,“尾联融情于景”说法错误。尾联中,诗人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所以“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但尾联中并没有进行景物描写,不能说“融情于景”。

故选C

15. ①“空”字,徒劳之意,运用巧妙,故人已逝,荷花空自盛开,无人欣赏,写出时间永恒流逝,而荣华成空、生命不在的感慨,悲伤之情蕴含其中。②运用对比手法,“人亡”与“故宅在”“荷花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友人贺知章的深深怀念之情和物是人非的悲慨,也为尾联的“凄然”蓄势。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揭傒斯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写摇橹船家,从背立的身影和飘拂的须髯可知,这是两位颇有年纪的老翁。

B. 次句通过“短蓑开合”的动作,既刻画出船家摇橹时的俯仰之态,也暗示江风之大。

C. 颈联从听觉入手,歌声和雨声打破了先前的静谧,也使诗人心内平添了几分烦扰。

D. 尾联写诗人置身篷中,不觉船行已远,推篷一看,不知何方,只见白鸥翩翩飞过。

15. “青山如龙入云去”一句写景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C    

【解析】

C项,“也使诗人心内平添了几分烦扰”不恰当。颈联以听觉感受为主,江上歌声回荡,船头雨声淙淙。这是和谐、欢悦、亲切的“声中景”,歌声和雨鸣交汇一片,刹那间打破前文所创造的安谧清宁之境,全诗带来了一种欢悦亲切的声情,而“篷下坐”的抒情主人公亦进入了心境澄朗的忘我之境。这两句诗放在船行江上的全景中涵咏,歌声在雨中船上,船在清波迭荡的江中,江在青峰入云的山岸间,而在这一切之上,更有飘洒无际的漫天绿雨,这两句诗,正是传写出了绝妙的“声中景”。因此作者此时的心境应是欢快、愉悦的。

故选C

15. ①比喻生动形象:远方的青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一条长龙;山间云雾缭绕,青山时隐时现,又如长龙入云。②充满动态美:诗人从船上遥望青山,而船在行进之中,加之云雾变幻不定,所以感觉青山有一种飞动之势;“如龙入云”将山的意态形神写活了,并衬托出船行的迅捷。

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①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①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②量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这里是反语,意思是被贬到远处。

14. 下列对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风吹竹叶萧萧之声和竹的位置起,紧承标题,并写出作者的闲逸情致。

B. 颔联由实转虚,展开联想,并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官舍之中竹子的品格。

C. 颈联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无限清欢。

D. 尾联设想今后即使仕途坎坷,但今冬犹能在雪里看竹,可堪慰藉。

15. 这两首诗在手法上是相同的,而“竹”的形象及其寓意又有不同之处。请对这“异”与“同”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4. A    

【解析】

A项,“首联以风吹竹叶萧萧之声和竹的位置起,紧承标题,并写出作者的闲逸情致”说法错误。“闲情逸致”有误,“萧萧”和“闲官”两词表现的是清冷的郡斋,难挨的时光,迁客的意绪,使诗人感到凄凉。

故选A

15. 同:两首诗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异:(1)郑诗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2)王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也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夷门①歌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注:①夷门: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这首诗中所歌颂的侯嬴是夷门的守门官,故名为《夷门歌》。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诗的题材出自于“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故事,从作者的剪裁提炼上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故事新编式的杰作。

B. 头两句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紧接着两句写“窃符救赵”事件的结果。“益”“急”二字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

C. 最后四句专写侯嬴,既紧承前段遥接篇首,又回到救赵这件事来。以“献奇谋”写出其智;以“向风刎颈”写出其义。

D. 本诗歌颂了侯嬴和朱亥这些出身下层的布衣之士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赞扬了信陵君能任用贤才的开明的政治风度。

15. 这首诗中间四句写信陵君礼遇侯嬴。这件事本来是在秦兵围赵之前的,而且这其中还省略了很多精彩的情节,请简要赏析这四句诗这样安排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    

【解析】

B项,“头两句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紧接着两句写‘窃符救赵’事件的结果”错误,“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译为“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是交代写“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

故选B

15. 将信陵君礼遇侯嬴之事安排在秦兵围赵之前,属于倒叙的手法,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形成跳跃感,产生短篇不短的效果。诗中省略很多精彩的情节,可以启发读者的联想,使情节得到补充;同时使情节详略得当,强调二人卑微的地位,从而突出卑贱者的智勇,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江送人

 

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

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

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

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B. 颔联选择凝聚着别意的大雁和船帆,将二者加以对照,将离情别绪推进一层。

C. 尾联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和朋友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

D. 这首诗风格平实质朴,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

15. 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14. C    

【解析】

C项,“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错,最后一联应为虚写,是设想别后的情景。

故选C

15. ①诗人的目光从近处的沙草望向远方的山峰,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变换不同的视角使画面增添了层次感。②两句诗选取不同色彩入诗,既有雨后嫩绿的小草,又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丰富。③乐景衬哀情,作者写在清新明丽的背景下仍难舍别离情,哀情倍增。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英武潇洒的形象。

B. 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C. 尾联使用问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故友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形象。

D.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 这首诗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4. BB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

15.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伊川独游(欧阳修)

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注出,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

【注】香林:即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一般指佛家修行的寺院。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绿树绕伊川,写伊水被重重绿树所环绕,诗人正是在如此美景中于河岸乱石间信步而前。

B、颔联寓情于明丽之景,无一情字却处处见情,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异曲同工。

C复空还意味悠长,诗人出游观景,兴尽后又将回归到世俗生活,内心不免失落。

D、本诗不事雕饰,用语平实,诗人在伊川独游途中心情虽起伏变化,但情感流露自然。

15诗歌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14.B (“明丽之景”错。)

15.①内容上:写山路蜿蜒,状远景如近观,僧人归去,野渡愈静,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②结构上:缘景及人由景入情,由自然之景过渡到诗人情思,为后文情感及主题表达做铺垫。③情感上:“转”“出”巧妙表现突见禅林的惊喜之情,写野渡之“闲”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夜起

黄遵宪①(清)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1848427日~19053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4.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B. 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

C. 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

D. 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

15. 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

【答案】14. A    

【解析】

A项,“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

故选A

15. 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好转。下句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震惊与愤慨之情。(3)颈联感慨阴沉的天气太多,夜空只有残月和疏星,以此象征清政府的统治腐败黑暗,民族前途微茫,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4)尾联“我”独立于斗室,联想(想象)到此时民众都在酣睡,以此隐喻国民的愚昧麻木,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优虑之情。(从比喻或景情角度作答亦可得分)

十、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裴给事即作者裴潾。给事,官职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维诗首句写牡丹在碧绿鲜艳的枝叶簇拥下,好似一位娴静文雅的少女。

    B.王维诗以“绿艳”衬托“红衣”,使时浅时深的红色牡丹花更显得娇媚动人。

    C.裴潾诗前两句以豪贵争赏侧面表现了紫牡丹的名贵,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D.裴潾诗写的是自家宅中的白牡丹,实际是以“玉盘”般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喻己。

15.两首诗后两句分别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倾向?请简要分析。(6)

答:14.3 分)C (“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错)

15.6 分)

第一首诗后两句通过拟人的手法,以春色不解花心流露出诗人春光易逝、红颜易衰的惆怅。(3 分)

第二首诗后两句通过以冷露衬托玉盘般牡丹高洁的品质,以无人观赏反衬出诗人对白牡丹的独爱。(3 分)(或第二首诗后两句以无人观赏与前两句的豪贵争赏形成对比,表现了对白牡丹受到冷落的不平心情,暗示自己怀才不遇,不受赏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竹林寺别友人

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

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

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

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10.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5分)

11.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0.(5分)(1)选取山月、松杉等景物,写出了夜宿竹林寺的典型环境(1分);(2)视觉、触觉相结合(1分),运用白描(1分),给人身临其境之感;(3)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写景富有层次(1分); (4) 描绘了一幅月落松杉,夜风寒凉的景象,表现了与友人临别之际的伤感担忧之情。(1分)

11.(6分)思念故乡的愁苦;年华老去的慨叹;携友同游的喜悦;分别在即的伤感。(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注意要写出感情的具体内容,仅写愁苦、喜悦等词语不给分)

上一篇:诗歌选择题补充训练题及答案

下一篇: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

备案ICP编号  |   QQ:46731696  |  地址:灵水路1号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ww.mgyw123.com使用。OK文库 Powered by 55TR.COM